• 她力量|我校李晓娜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

    最新新闻 | 2024-07-11

    7月11日,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中国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我校李晓娜成功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获嘉许为“发明家”

     

    李晓娜现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博士后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态电解质合成与全固态锂电池。

    入选理由:通过研发新一代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和揭示其固相离子传导等行为规律,拓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卤化物体系的技术路线,大幅提升了全固态动力电池技术性能。

    近年来,李晓娜的研究主要围绕全固态锂电池方向,发展了多种氯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以及非金属多硫化物电极材料如富硫相的磷硫分子、富硫相的硒硫固溶体。

    有效利用二次电池储存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是践行基于“双碳”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针对全固态电池面临的世界性技术瓶颈,开发突破400Wh/kg大容量高安全性全固态软包电池,具有风向标意义。

    针对固相离子传导行为等关键的科学问题,李晓娜以实现高稳定性和高离子电导率共有的电解质材料及高能量密度、与高性能共存的全固态电池为突破口,从电解质材料、金属锂负极及高能正极、全固态电池新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固相传导行为方面,她基于对固态离子传导模型的解耦,提出传导过程中迁移熵效应。在固态电解质材料方面,她绘制了卤化物电解质材料体系的结构相图,全面厘清阴离子密堆积型卤化物电解质材料的成相规律与离子传导规律,开发了多款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超低成本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

    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体系方面,她联合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实现了基于卤化物体系全固态软包电池的试制和技术突破。

    自 1999 年以来,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35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名单。

    过往的入选者中,不乏后来在各自领域成长为领军人物的华人身影,包括开发和拓展纳米等新材料应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发展了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以及推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加速发展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等。

    这项年度奖项分为五个类别:勇于探索未知科学边界、挑战科技极限的“先锋者”(Pioneers),勇于创业逐梦、追求价值革新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致力于科技向善、构建美好社会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以独特视角重塑经典技术的“远见者”(Visionaries),以及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引领未来产品和技术的“发明家”(Inven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