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无人机和太空探索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对于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可靠运行的电池需求日益增长。低温条件下,传统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开发能够在极寒环境下高效运行的电池技术至关重要。这种研究不仅可以推动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拓展电池应用的范围,促进可持续能源的广泛应用,对于解决气候变化和提升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低温电池技术还面临较大挑战,低温电池通常需要高解离度的锂(Li)盐来增加电荷载流子,以便在苛刻的工作条件下获得有利的传输动力学。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具有弱配位阴离子,可实现高解离常数,因此正被开发用于低温电解质,但是LiFSI会腐蚀铝(Al)箔,导致活性材料与铝集流器之间的电子通路断开,从而危及电池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
近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讲席教授赵予生、助理教授夏威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孔龙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二配位强度阴离子概念,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崭新视角。该成果以“Solvating lithium and tethering aluminium by di-coordination-strength anions for low-temperatur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能源和环境顶级期刊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该概念以溶剂化化学为基础,通过弱配位和强配位阴离子同时溶解锂和束缚铝:弱配位阴离子(FSI-)具有高离子传输动力学,而强配位阴离子(氮化物,NO3-)可稳定铝表面。这种电解质即使在4.5 mAh cm-2的高负载下也能实现良好的低温性能。配备这种电解质的电池可在-20℃和25℃温度下分别运行120和200个循环,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0%和85%。这项工作有望启迪人们利用溶解化学介导锂传输和铝腐蚀,从而提升低温锂金属电池性能。
图1. 锂金属电池在低温下稳定运行所需的电解质。
文章提出了二配位强度阴离子的概念,即同时溶解Li 和拴住Al,从而同时实现有利的离子传输和有利的Al稳定性。弱配位的FSI-阴离子有利于电荷传输,但它无法与Al3+配位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后者会解离到电解质中,导致铝不断腐蚀。在电解液中引入强配位阴离子NO3-可与Al3+相互作用,这种络合物可在原位聚集形成稳定层,铝箔表面形成含有AlN化合物的均匀钝化层就是证明。基于二配位强度阴离子的电解质恰当地平衡了离子传输和铝的稳定性,使NCM622||Li电池具有优异的低温电化学性能。这项工作揭示了基于溶解化学的离子-离子相互作用对抑制Al3+溶解的影响,为低温锂金属电池在保持快速离子传输的同时抑制铝腐蚀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论文第一作者陈金秀原为夏威课题组科研助理,现为西工大孔龙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赵予生讲席教授、夏威助理教授和孔龙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4/ee/d3ee038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