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经过八十六年的发展,凭借世界级的科研与教育,矢志成为全球顶尖高校。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跃升至全球第65位,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26位。香港理工大学拥有众多重点学科,其中旅游休闲管理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1名(全港第一),土木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名(全港第一), 管理学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名(全港第一),交通运输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5名(全港第一)。
香港理工大学致力孕育敏于思辨、善于沟通和富于创见的学生,让他们为世界带来正面影响。展望未来,香港理工大学将继续追求卓越,以其教育和科研的影响力,提升其作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同时为香港地区、国家以至全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是一所由虞仁荣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由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担任创校校长。
学校将以卓越的教育、科研和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学校以服务社会为使命,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工程技术、突出前沿交叉,形成以理学、工学、信息、商科为主,兼备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特色,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共同培养拔尖科技创新人才,香港理工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从2022年起共同实施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香港理工大学注册学籍,由双方联合培养,双导师指导,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并获得由东方理工颁发的学业完成证明。
理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工科:机械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
信息类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学制为4年,其中第1、2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第3、4年在东方理工就读。2024年招生名额不超过50人。
2、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应届、往届毕业生或硕士应届、往届毕业生。申请者如在国(境)外获得学位证书,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4、身心健康,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5、申请者在正式入学前须满足以下英语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6.5,或托福总分不低于80(网考)。英文成绩须在两年有效期期内(在香港理工大学网上正式申请时)。若申请者有学位(包括已获得和在读学位)的授课语言为英语可免除。
6、本科起点申请者一般要求大学期间平均成绩为85分及以上。
注:其中申请Faculty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建设及环境学院,学院包括4个学系)时,申请者须满足学院及学系的英语条件。
1、《香港理工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报名表》(表格见附件)
2、个人简历(英文)
3、研究计划(英文)
4、成绩单、本专业内排名(若有)扫描件(含本硕,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
5、英文考试成绩单扫描件(正式入学前达到香港理工大学要求即可)
6、身份证扫描件
7、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或学历、学籍认证文件扫描件
8、其他能体现学术能力的材料扫描件(如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或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2、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向东方理工提交申请材料:
第一批招生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15日;
第二批招生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31日。
3、初选。东方理工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和初选,结果将通知申请者本人。未通过初选者不另行通知。
4、面试及官网申请。通过初选的申请者将参加线下面试。面试确定的拟录取者将被邀请完成在香港理工大学官网的正式申请。
5、录取。香港理工大学各院系综合审核后将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正式进行网申的申请者可登录香港理工大学网站,在eAdmission栏目下查看相关进展情况。
6、入学。入学时间为2024年9月,具体可详见香港理工大学官网。
在香港理工大学两年学习期间,联合培养博士生享受与香港理工大学当年博士生同样额度的奖学金。
在东方理工学习期间,东方理工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为学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奖助学金,使博士生能专心学习、潜心科研。
2、学习费用
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期间,联合培养博士生自行承担注册费、学费、住宿费、签证、国际旅费等费用。
在东方理工学习期间,联合培养博士生须按东方理工当年标准缴纳住宿费等相关费用。
3、关于双导师
申请者可通过东方理工官网了解导师信息。由于东方理工导师队伍正在扩大中,申请者可联系东方理工研究生院招生办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每位东方理工导师在香港理工大学相应学科都有合作导师,双方导师将共同指导博士生。
4、申请者须保证上传申请材料及系统填写信息的真实性。无论何时一经查证有不属实内容,立即取消报名和录取资格,相关后果自负。
2、申请材料发送至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研究生院邮箱,发送主题为:2024年香港理工-东方理工联合培养博士生+申请者姓名。
3、托福、雅思成绩须在香港理工大学网上申请时仍在两年有效期内。
4、研究计划应在2000字以内,原则上应包含研究兴趣领域、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预期等。
5、应届毕业生申请者须在入学前获得学位学历证书。
官网:www.eitech.edu.cn
电话:0574-8660 3288
邮箱:admissions@eitech.edu.cn
地址:宁波市镇海区同心路568号
邮编:315200
附件一(点击下载):
《香港理工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报名表》
附件二:东方理工导师、研究领域和方向
导师及研究领域/方向(按姓氏字母排列): | ||
东方理工学部 | 导师 | 研究领域/方向 |
理学 | 付书彬 | 多尺度有限元的理论及应用 |
高文龙 | 拓扑光学,超构材料,超构表面 | |
李武 | 声子输运,电子输运,量子输运 | |
Zhiping | 微分方程数值解,深度学习,相场模型 | |
沈捷 |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研究工作,包括谱方法数值分析理论,计算流体, 以及计算材料科学 | |
王长虹 | 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 |
Shi Hui | 纳米探针,生物成像与检测 | |
夏威 | 全固态电池、中子散射、电催化 | |
余鹏 | 不对称自由基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电化学合成 | |
赵予生 | 高压物理、材料物理、晶体化学、纳米力学 | |
钟国富 | 不对称催化 有机合成化学 药物化学 生物催化 | |
朱宸 | 有机光化学、电化学、过渡金属偶联、DFT计算、机器学习与自动化 | |
工学 | 陈十一 | 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 |
陈云天 | 科学机器学习、智慧能源 | |
陈掌星 | 新能源开发、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人工智能 | |
Donovan | 化学工程系统的混合和多尺度模型 | |
冯禹 | 全球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水碳循环、植被气候相互作用 | |
Danny Gu | 动力电池储能材料,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的合成和机理分析,工业催化剂,薄膜材料,电子显微学 | |
黄元龙 | 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 | |
姜汉博 | 叶轮机械气动噪声问题研究与高性能数值模拟技术 | |
李晓娜 | 固态电解质合成与全固态锂电池 | |
孙学良 | 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 | |
谭忠超 | 纳米纤维材料、清洁能源、空气净化、化工材料分离技术 | |
Ping Wang | 酶催化工程在绿色化工、材料、能源和食品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 |
韦雁机 | 海洋新能源工程(海上光伏方向)、港航工程 | |
魏宇杰 | 固体强度与破坏理论,微结构计算力学等 | |
吴天昊 |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非常规能源开发;多孔介质多场耦合过程的微观实验与模拟 | |
杨永超 | 结构动力学、结构感知与健康监测、智能系统、先进制造与机器人 | |
尹小龙 | 多孔介质、渗流及多相流 | |
张东晓 | 地下水文学、非常规油气开采(煤层气、页岩气)、二氧化碳地质埋藏 | |
章盛祺 | 流体力学及其相关应用,包括湍流、传热传质、多相流动、智能科学计算 | |
赵恒 | 等级孔结构多功能催化剂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探索 | |
郑春苗 |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以及新型污染物生态环境健康风险 | |
钟华 | 多孔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与水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低影响开发中的净水过程、特殊废水处理 | |
Jingxu Zhu | 化学反应器、化学反应工程、固体流态化及颗粒技术 | |
信息 | David Keezer | 高速(GHz-THz)数字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与测试,亚皮秒精确时序控制, 抖动控制,微波/毫米波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研究, 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毫米波芯片),容错设计,Serdes/CDR电路,自修复硬件 |
何磊 |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体系结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 | |
Guodong |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分析、生物特征识别、隐私与安全 | |
黄德双 |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与图像处理 | |
黄子劲 | 纳米光学、光学超表面、二维材料、集成光学、太阳能电池、LED、光电器件、光通信 | |
金鑫 | 计算机视觉与智能媒体计算,持续关注图像增强、行人识别、视频编码、模型泛化与迁移 | |
柳清伙 | 计算电磁学、计算声学、反问题及其在集成电路EDA等方面的应用 | |
尚博东 |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6G)关键技术,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 | |
Xiaoyu | conversational AI, controllable text generation and deep latent variable models | |
孙庆涛 | 多物理场仿真及应用、微分方程与机器学习 | |
Weixing | AI电子设计自动化(AI4EDA),贝叶斯概率模型,数字孪生/时空场建模预测,AI增强数值求解器 | |
曾文军 |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分析、以及多媒体通信和安全 | |
周康 | 微波毫米波器件与系统、射频集成电路、雷达感知与无线通信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