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新声系列一|曾文军:做研究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要静心做深走远!

    最新新闻 | 2022-07-14

    迄今,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已正式签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计26名。他们,或是荣誉满身的科研领导者,或是冉冉升起的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院所,怀着共创一个世界级教育机构与科研平台的理想,汇聚于甬江之滨。

     

    欢迎关注“东方新声系列报道”,与我们速览加入东方理工的科研面孔!

     

    曾文军
    信息学部
    讲席教授

    曾文军教授于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于1993年和1997年分别获美国圣母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领导团队(SLT)成员、首席研究员,现任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创院科研副院长、讲席教授。

     

    曾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分析、以及多媒体通信和安全等,累计发表 79 篇国际期刊论文和 171 篇国际会议论文,其中 Web of Science 核心文集引用文献 228 篇,获 3 次国际最佳论文奖,论文被引用 16000 多次(据Google Scholar),h-index 为 60。近 5 年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顶刊(T-PAMI、IJCV、SPM、TIP、TMM、TCSVT)和顶会(CVPR、ICCV、ECCV、MM、NeurIP、ICLR、AAAI、IJCAI)发表 70 多项研究成果。曾教授为 IEEE Fellow,先后担任 10 个 IEEE 顶级期刊和杂志的副总编或联合编辑、12 个 IEEE 顶级国际会议(如 ICME 2018、ICIP 2017 等)的大会共同主席或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并获得 10 项国际荣誉和奖项(IEEE Fellow、Leaderships、Best Papers)。

     

     

    Q:

    非常感谢您参加我们的采访,想先请您简单聊聊个人的求学和科研经历。

     

    A:

    我出生在福建西部的一个山区小城龙岩,那里虽是老区,但人们对教育很重视。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家庭教育氛围浓厚。初中后,在学习上也比较认真,基本都是所在省重点中学的第一名。后来,我以地区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进入了当时强势且热门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从小县城到首都让我看到了差距,让当时的我有了不小压力。后来发现自己其实要有自信,当时清华成立数学因材施教班,在全校大概两三千人的选拔考试中,我幸运的成为了最终录取的一百人中的一位。在清华的学习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有几个比较大的收获:一是参与科研方面,在那段时光里我对科研有了初步认识,它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二是稳固基础方面,清华当时的5年制学制教育,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陪伴激励我一生。

     

    毕业时我决定出国深造。1991年,我拿到了美国圣母大学硕士学位全额奖学金,接着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个环境里,周围全是各个学科最顶尖的学者,他们引导我从更专业的视野去认识科研,同时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品味。博士毕业时正赶上互联网革命,我选择了一种折中方式,在一家企业的研究院工作了三年。我有很好的环境去做研究,同时参与了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了人脉资源。三年后选择加入圣地亚哥的一个初创公司,做当时前沿的无线传输视频到手机的研究,同时也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产业和服务方面的工作。

    在我博士毕业6年左右,开始考虑回到学术界。一个契机,我加入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成为一名教授。2014年我应邀加盟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此之前我一直跟研究院都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包括进行暑期短期访问以及为期半年的学术休假。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我主要负责视频的分析理解方面的工作,为微软产品输送大量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Q:

    为什么选择东方理工?

     

    A:

    虞仁荣先生的情怀非常触动我。虞先生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听到他决定捐巨资建立一所民办高校,希望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所贡献,我非常震撼和感动。我们的同学、校友也都非常积极的支持,我从一开始便参与到学校的筹建中,后来决定全职加入。

     

    东方理工的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东方理工,我决定回到学术界,继续做我的研究。很荣幸成为东方理工第一位全职入职的教授,也是它的核心办学团队成员之一,我参与了从早期到现在的建设,是非常难得的经历。从头创建定位如此高的高校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挑战。

     

    Q:

    对东方理工的愿景是什么?您希望打造一个怎么样的科研平台?

     

    A:

    东方理工的定位是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内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非常好的尝试,我们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年轻学者和学生们都非常向往的地方。

     

    另一方面是科研平台的建设,包括科研人才培养。我们将强调创新性和影响力,把交叉合作、资源共享、国际化等作为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希望真正落实开拓人才创新性,给他们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提供长期和稳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不论是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等方面都能够并行发展,百花齐放。

     

    Q:

    您目前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A:

    基础研究的角度,我希望在可解释和可泛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做探索。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和多模态的融合技术,减少对有标注数据的依赖性,做半监督或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

     

    应用的角度来讲,我们会瞄准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场景,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

     

    Q:

    在加入东方理工之后,您和您的团队有什么样的科研的规划?

     

    A:

    团队角度来讲,我们比较关注建设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院。作为基础交叉学科,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其他学科发展,也能赋能产业。同时我们最近在和宁波市政府协商共建数字孪生研究院。

     

    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将重点关注包括智能感知、建模和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

     

    Q: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学者,有没有什么可以与我们的博士生和青年PI分享的话?

     

    A:

    做研究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不要急于求成。静下心来才能做得深,走得远。同时,更应该去关注基础问题,和那些在理论上、在实际应用中能起决定作用的科研问题,这些才是有大影响力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