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专家、行业大咖、头部企业代表齐聚首届AI FOR ENGINEERING大会,共谱人工智能工程应用新篇章

    交流合作 | 2024-11-17

     

    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由我校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AI FOR ENGINEERING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大会暨前沿技术大讲堂2024专题会(宁波)”在甬召开。人工智能和工程领域的10余位院士,以及政府、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的100余名顶尖行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工程应用的发展趋势、前沿突破与应用前景进行了交流探讨。

     

    11月16日上午,主论坛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陈十一主持。他在欢迎致辞中表示,今年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迎来了突破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东方理工作为一所以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承载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天然职责。我们希望借由设立AI for Engineering大会之际,搭建一个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平台,打破学科、地域与行业壁垒,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推动AI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宁波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宁波市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费小琛,浙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施冬材,科技部孙权处长先后致辞。校党委书记金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代表金安共同签署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校长陈十一和国创中心主任王茤祥共同见证并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研究中心”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颠覆性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揭牌。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鄂维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唐志共,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石,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总师杨志刚,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分别就工业软件、智能计算、空气动力学、量子计算、智能飞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作了大会主旨报告,该环节报告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主持。

     

    11日16日下午至17日上午,近20位人工智能工程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行业大咖、头部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工程的最新科技进展与产业实践,重点探讨如何通过AI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新质生产力,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融合与合作创新。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褚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芮勇,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讲席科学家、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飞浆杰出架构师胡晓光,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伟伟,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孙浩,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腾讯机器学习平台总经理、混元大模型负责人王迪,广州汽车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陈学文,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黄晁,甬江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温正慧,十沣科技有限公司AI仿真方向负责人宾远为,华为中央软件昇思MindSpore技术专家倪宁曦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分享。

     

    本届大会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宁波市科技局指导支持,与前沿技术大讲堂联办。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和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参会总人数超400人,含120余家高校院所、行业龙头及科技型企业代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明晰了创新方向,凝聚了创新共识,挖掘了人工智能工程应用的最新前沿成果和最佳实践,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

    关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是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小而精、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以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加强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形成以理学、工学、信息、商科为主,兼具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学校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重点打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坚持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战略定位,组织国家颠覆性创新、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枢纽、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